电话:052-296109989
传真:0332-87376361
邮箱:admin@dibang19.com
地址:陕西省安康市卓资县视视大楼2938号
在文化艺术界,冯骥才素有“大冯”的美誉。外貌上是因为他一米九二的大高个,其实是因为他人格和精神的厚重、生命和事业的辽阔以及他一生在追求大美。看看他的“朋侪圈”就知道了:作家巴金、冰心、王蒙、莫言、余秋雨、梁晓声、铁凝,艺术家韩美林,画家何家英,相声演出艺术家姜昆,喜剧演出艺术家陈佩斯,评弹演出艺术家盛小云,歌颂家宋祖英、郁钧剑,钢琴家刘诗昆,主持人白岩松……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冯骥才,最具归纳综合性的应该是张抗抗说的:他是一个真正的“俗世奇人”。他是著名画家、作家、教育家、文化学者,同时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定专家委员会主任,中国传统乡村掩护专家委员会主任(被誉为“中国古乡村掩护第一人”)。
他还曾是中国文联副主席,民间文艺协会主席,全国政协任期最长的委员之一(35年)……这其中每一个头衔,都代表着一个领域,以及他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就。(本文配图画均为冯骥才所做)唯美主义者在今年78岁之际,冯骥才完成了回归心田之作《艺术家们》。这是一部写“一群心田美且高尚的中国人”的书,也是一部讲“美如何照亮生活”的书。
冯骥才说,这本书所写所思,是一代人的“生命史、心灵史、艺术追求史”。“我看到的真正的艺术家,是历经困厄后仍然灼烁、单纯、优美——太阳是黑夜下的蛋,我想写这样的艺术家。”他在自序里这样写道:“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:一支是钢笔,一支是画笔。
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特殊的追求与迥然差别的运气;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。”“我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。我的理想发自心灵,我的唯美拒绝虚伪。
”冯骥才的这番话,近乎他泰半辈子人生的心灵自白。冯骥才很是喜欢芦花,他的大树画馆里就挂着自己的芦花画作。这是在荒滩野水中的花,是一年萧瑟之际最后开的花。
芦花唯美饱含热情,悲壮不失绚烂,可能也是冯骥才艺术人生的某种隐喻。“艺术的本质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,艺术的本质是审美。这应该就是我举行艺术创作时的初心。
”冯骥才说。2005年,以冯骥才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研究院在天津大学完工。这个地方与其说它是一个研究院,不如说它是一件艺术品——以数千件文化珍存展现中华文化的绚丽与强大的缔造力。
15年来,冯研院举行了大量人文艺术运动,缔造性地开展通识教育,买通科学与艺术、人文与自然的界线,富厚了天大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体验。冯骥才认为,教育必须要解决一小我私家素质的焦点问题,即人文精神。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,是残缺的、无灵魂的教育。
任何知识,如果只有专业目的,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的和文明准则,非但不能造福社会,往往还会助纣为虐,化为灾难。反过来,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,则可以促使一小我私家心清目远、心灵充实、情感富厚而康健。“心灵生活者冯骥才的大树书馆,是冰心题写的匾额。
这个书房里只要有墙壁的地方,都被造成书架,由地而起,连至屋顶。冯骥才说,自己喜欢这种被书“埋起来”的感受。在他看来,念书的目的无外乎四种:工具性阅读、求知、消遣和心灵生活。
而心灵生活,是他所推崇的,因为人需要比力纯粹的、精神的、情感的生活,需要思考的、审美的生活,否则人生就会了无生趣。冯骥才认为,世界上所有的工具都在书内里,世界上没有的工具也在书内里,好比人的想象、智慧、思想、发现。所以,书的世界,大于我们现实的世界。
他自己的书房,在他眼中就是“一个一己的世界,又是一个放得下整个世界的世界”。冯骥才很享受在书的世界发现思想之美、智慧之美。
“享受别人的思想,也是很快乐的事,特别是这些思想有发现的时候,它会一下子把你引申到一个抽象的、全新的境界里去,这时你会发现,人的智慧在谁人地方突然开发了一个空间,这个空间你已往没有瞥见过。这让人很享受。”他相信,人的气力最终还要从自己的身上和心里去寻找。
故而,“我要钻进书房,用一支笔在心中苦苦探寻,去拨开迷雾,穿越困惑,找出门路,找着力量,找出使自己不动摇的动力和思想支撑。”他坦言,“当我回到书房,不是我找文学,是文学找我,生活积累到一定时候自己会成熟。”精神守护者事实上,冯骥才追求的生活积累是“史诗般的”。
上世纪90年月,他在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,转身投入民间文化遗产掩护。他立誓要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举行地毯式、盘清家底的普查。他最早倡议设立“文化遗产日”,并为此上下求索,上至人民大礼堂,下至村头破草房。他以为他必须做,没有任何功利思想。
之所以这么做,是想让世人知道中国还是有人有良心做这个事。“我想做的事,就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。在商品时代,纯粹精神至上的人太少了。
”在他看来,所谓对文化的爱,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热爱,因为生活里最深刻的是文化。这20年虽然念书和写作的量少了,但冯骥才却认为自己获得的,远比失去的要多。“真正的书,不只在书房里,更在田野、在社会、在人心里。
我要在田野里阅读那些文化遗产的书、生活的书、老黎民的书、生命的书,只有这样,才会是对一段历史、一种文化和一种生命的立体解读。”“我在中国大地田野跑的时候,我真是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辉煌光耀。我们不知道的永远是多于我们知道的。
我们已往在精英的文化里边,我们想享受到雅文化的魅力。当我们在大地行走的时候,我们感受到那些大俗文化的魅力,民间文化的魅力,这些文化也是无穷尽的美的、辉煌光耀的。这些文化里的精神,那种民间文化的纯粹感,那种自发的审美的缔造感动了我。
”他说。冯骥才曾说,人的年事似乎大自然的四季,不知不觉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季节。到了这个年事,一定要总结自己,活得明确。
“我今年78岁了,我自己另有理想,挚爱真善美,关切天地人。我是属马的,也是跨界的,大家说我赶着四驾马车:文学、绘画、文化遗产掩护和教育。这些年,我拉的每一驾马车都没有放手,我也不会停止。”冯骥才说,他喜欢为理想而在世,以思想立。
也许,他在1975年写的诗《路》最能代表他自己:“这是一条时而欢喜、时而痛苦的路,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;一条爬上去艰辛,滑下来危险的路……但我决意走这样的路,因为它是一条真实的路。”好书推荐:。
本文来源:yobo体育app官网入口-www.dibang19.com
电话:052-296109989
传真:0332-87376361
邮箱:admin@dibang19.com
地址:陕西省安康市卓资县视视大楼2938号